喜报!机电学院获评北京高校本科教学奖6项

发布日期:2023-09-14  阅读次数:1075次  来源: 本科教学  作者:教学科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北京高校本科教学项目建设评选结果并组织召开2023年北京高校本科教学表彰大会,对获奖项目进行了表彰。我校机电学院共有6个项目获奖,获奖项目数取得新突破!

    1.第七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郭保青

    2. 2023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轨道交通智能检测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史红梅)

    3. 2023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负责人:董立静)

    4. 2023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负责人:李琦、蒋增强、鄂明成);《动车组制动技术》(继续教育,负责人:彭俊彬)

    5. 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实践平台(负责人:刘志明)

    郭保青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青年英才,校级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智瑾奖优秀青年教师。先后主讲《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电路CAD与仿真》等课程,积极开展新工科、科教融合、课程思政等教学模式改革,是北京市优质课教学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核心成员,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一等奖2项,1部教材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基于科研成果开发分布式测控系统实验平台用于教学,依托实际项目指导本研学生获国家与省部级竞赛奖励10余项。

    “轨道交通智能检测技术创新团队”依托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学科,围绕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服役状态与线路净空安全的智能感知技术开展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团队培养出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承担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14门主干课和专业课。团队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安全感知与列车运行控制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已经在无缝线路、隧道和线路净空安全的车载与地面监测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铁集团重点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先后两次获得铁道学会铁道科技奖一等奖,为我国轨道交通智能检测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覆盖机械、车辆、测控、能动等多个专业,在丰富机械大类学生控制理论专业知识、解决控制工程复杂问题能力和建立科学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已建设成为一门线上线下结合、拥有高水平教师团队的校级一流课程,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教学成果,2011年,课程被评为北京交通大学精品课程;2020年,获评北京交通大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一流课程;2022年,获评北京交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面向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以工程问题为牵引,以统计推断方法为基础,涉及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中的统计过程控制、过程能力分析、试验设计与质量改进、检验抽样、寿命数据分析、维护维修策略优化等内容。课程通过互动教学、翻转课堂、前沿讲座、研究性专题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理念及工具,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数据能力和解决工业实际问题能力。

    《动车组制动技术》课程针对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向学生全面介绍动车组制动系统的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动车组制动技术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使学生掌握动车组制动基础知识,并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动车组制动系统设计和运用维修中的工程问题的能力。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构建了高校与企业开展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资源共创、成果共享的长效机制,促进了教育链与科技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参与;加强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编写基础理论与新技术结合的系列高水平教材、研制技术领先的专业教学实验设备;构建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国家级科研实验室、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云平台四位一体的实践平台,形成了一支产学融合和互补的新型教师队伍,实现了对学生理论与工程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保证了学生知识结构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此次评选是北京市教委紧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系统性改革,支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机电学院获表彰成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在立德树人、教学建设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学院将持续深化本科教学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